市总要闻 当前位置: 工会要闻 > 市总要闻 >

“书香工会”•好书共享⑱我的阅读经历和枕边的一本书

来源:丽江市总工会 发布时间:2023-11-28 22:42:56 点击: 0
图片


图片

我的阅读经历

和枕边的一本书

图片
图片
图片

AUTUMN



从小就喜欢阅读,儿时,大概是八十年代初,每逢“六一”儿童节,父亲总会到新华书店里买回一捆小人书(十本左右的连环画)分发给我们姐弟三人,那时候,我模糊的记忆里,就有了《刘胡兰》、《邱少云》、《铁道游击队》等革命先烈的身影,那以图片为主,简短文字为辅的小人书伴我度过了快乐的童年,可以说是父亲培养了我的阅读兴趣。

少年时,开始阅读徐志摩和汪国真的诗歌,也在夜里熬夜看金庸的武侠小说,诗歌的优美意境和小说的刀光剑影让我沉迷不已。

高中后,喜欢上了散文,三毛的、余秋雨的、史铁生的……,课余,我居然将它们断断续续读完,并至今对里面的内容记忆犹新,后来上大学,图书馆就成为我经常去的地方,涉及的书就杂了,专业的,通俗的……。

参加工作后,应酬琐事繁多,阅读时间少了,可我还是习惯放在枕边一本感兴趣的书,睡前翻翻,也没有给自己硬性要求,随心随意吧,反正看完后,又找一本放起,周而复始,读的书多了,眼界自然就开阔,认知能力也得到提升,潜移默化中,自认为“腹有诗书气自华”。

这几天我枕边的一本书是《徐霞客游记》(译注选本),是年前去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时在锦里书屋买的,原文作者是明 徐弘祖 (即徐霞客) ,由朱惠荣先生选编译注,北京中华书局出版。

众所周知,徐霞客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旅行家、地理学家,探险家,文学家,生于明万历年间(1587年),他自22岁起出游,直到55岁那年(1640年),在大理悉檀寺修鸡足山志时,积劳成疾,双脚不能行走,后由丽江土司木増派人抬竹轿送其回江苏江阴故里,于次年病世,年仅56岁。

三十多年的时间,徐霞客寄情山水,游遍全国名山大川,足迹遍及当时的两京十三布政司,相当于现在的苏、浙、鲁、冀、晋、陕、粤、豫、皖、赣、闽、湘、鄂、桂、黔、滇及京、津、沪等十九个省市自治区。

枕边的这本《徐霞客游记》,精选了其二十三篇游记,三篇记事日记,两篇科考论文,共二十八篇文章,让我足不出户,就神游了祖国不同省份地区的风景名胜,感受到了不一样的风土人情,尤其对徐霞客有了深入的了解,深感其是一位正直讲明理重情义的性情中人,阅读中也增长了不少地理植物方面的科普知识,可谓收获颇多。

在读徐霞客游记时,我仿佛也跟随其脚步穿越了时间隧道,从平原到高原,从天南到地北,身临其境:循小道,入深林,钻灵洞,攀悬崖,跨谷地,渡江河,歇庙宇,倚古树,进书院,辨碑文,沐温泉,望飞瀑,上宝塔,寻古迹,探险峰,登金顶,观云海……,一路跋山涉水,常常风餐露宿,可畏惊险刺激,却又美景无限。

徐生动的文笔和精准的用词,字里行间显露出其扎实深厚的文学功底。不得不承认徐是一位写景的高手,首先喻词极形象,这在游记里尤为突出,如在《游天台山记》里,清早的太阳,他写到“晨起,果日光烨烨”,对草、花和树,则写到“山高风冽,草上结霜高寸许,而四山回映,琪花玉树,玲珑弥望”,写飞瀑“飞瀑喷雪,几不欲卧”,写山城岩石“赤城山顶圆壁特起,望之如城,而石色微赤”,《游七星岩记》里对岩洞的描写“门亦西北向,仰眺崇赫,洞顶横裂一隙,有石鲤鱼从隙悬跃下向,首尾鳞鳃,使啄石为之,不能酷肖乃尔”。这里就不一一举例,……其次观察很细致,在游记里也随处可见,《游雁宕山记》里“袈衣秃顶,宛然兀立,高可百尺,侧又一小童伛偻于后,向为老僧所掩耳”,《游九鲤湖记》里“两崖至是,壁凑仅容一线,欲合不合,欲开不开,下涌奔泉,上碍云影”,《游黄山记》中“石峰片片夹起,路宛转石间,寒者凿之,陡者级之,断者架木通之,悬者植梯接之”。同样在此也不再罗列……,除了文采斐然,其地理考察的专业性语言在文章里也较突出,在《游黄山记》中,他写道“西望碧痕一缕,余疑山影。僧谓:山影夜望甚近,此当是云气。余默然,知为雨兆也。”《游太和山记》里“山谷川原,候同气异。余出嵩、少,始见麦畦青,至陕州,杏始花,柳色依依向人,入潼关,则驿路既平,垂杨夹道,梨李参差矣,及转入鸿峪,而层冰积雪,犹满涧谷,真春风所不度也。”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,每到一个地方,他都会认真观察周围环境、地形地貌、植物生长状况,并对植被特点进行对比,最终得出祥实结论,文学性和知识性的融合是其游记的重要特点。

印象比较深的还有那三篇记事日记:《湘江遇盗日记》、《与静闻永诀日记》、《丽江从教日记》。遇盗日记是崇祯十年(1637年)二月初十一日,徐霞客在湖南湘江船上遇盗的真实记录,那一夜,月黑风高,徐乘坐的船泊于湘江畔,深夜,数名强盗突然冲上船,将船上所有人的钱财洗劫一空,徐同样没有幸免,其挚友静闻和尚及顾仆皆被强盗戳伤,强盗的凶神恶煞,人性的丑陋善良,危难时刻,皆暴露无遗,船上所有人的真实表现都被其后来记录下,读之让人惊心动魄,感慨不已。永诀日记则是崇祯十年(1637年)九月二十三日,徐在广西南宁与病中挚友静闻和尚诀别的记录。文中两人彼此似乎已感应到永诀的气息,伤感的气氛里,两人促膝交谈,互诉衷肠,依依不舍,徐更是,离开又回来,只为了最后满足静闻想要布鞋茶叶之心愿。他俩的友谊,可谓惊天地,泣鬼神。九月二十四日静闻去世,徐十分悲伤,泪飞顿作倾盆雨,写下了“可怜濒死人先别,未必浮生我独还,含泪痛君仍自痛,存亡分影不分关”的诗句,眼泪流干后带上静闻的骨灰和血经(静闻刺血写成的《法华经》),来到鸡足山,将静闻的骨灰埋于开香寺旁。从教日记主要记录了崇祯十二年(1639年)二月初十日,徐要离开丽江前一天,木増土司安排了一次拜师礼,即让他的第四子木宿进行拜师、谢师的过程。文中的木増及其四子木宿对徐恭敬谦卑,并盛情款待,还领他去木家院欣赏了碗口大艳如霞的丽江山茶花(被喻为滇南第一茶花),令他叹为观止,木氏家族尊师重教的良好家风可见一斑。

记得有位研究徐霞客的专家说过“徐霞客这位游圣是走十万里路,写百万字的游记而成功的。”的确,徐霞客的年代骑马坐船的少,交通主要还是靠走,不像现在飞机、动车、汽车、轮船,怎么便捷怎么来,哪种舒适选哪种,所以,看完此书,我内心深处升起一股对徐霞客的敬钦之情,最敬佩的自然就是他不畏艰险,生死置之度外,勇往直前的探险精神!文中遇到强盗是没有办法,回避不了,一介书生也只能听天由命,可在一些明明可以绕道而行或者退而择其它的险景危境中,他没有丝毫的犹豫,坚定不移地明知山有虎,偏向虎山行。《秦人三人洞游记》中,有两个当地人认为“神龙蛰处,非惟难入,亦不敢入”的洞穴,他竟蛇身钻入,匍匐前行,并见到了洞内千姿百态的奇美景致,待其钻出洞,见洞外守视者较之前更多,大家惊叹于他的安然无恙,齐刷刷鼓掌为他庆胜,他却面带微笑轻轻拍了拍衣袖,一脸的淡定。《游黄山记》中,徐深一脚浅一脚到达黄山时,得知大雪封山已三个月时,虽觉失意,他却没有因此退缩,游性依然,面对冰天雪地,危险系数高,“数里,级愈峻,雪愈深,其阴处冻雪成冰,坚滑不容着趾”,他想方设法,“余独前,持杖凿冰,得一孔置前趾,再凿一孔,以移后趾”,他用这样的方式冒险过关,终究走到平冈,欣赏到雪中的莲花峰、云门峰等童话般的美幻景观。

读完《徐霞客游记》,我掩卷沉思:如果徐霞客没有读万卷书,只走万里路,或者只读万卷书,没有行万里路,这本游记(被世人称为“奇书”)是写不出来的,就算勉强写出,也不会引人入胜,精彩纷呈。

我们要学习徐霞客的精神,那种追求真理、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,那种不畏艰险,勇于攀登的探险精神,这些的前提就是要热爱自己的祖国,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,当然还要做一个懂感恩,重情义的正直的人。


作者:杨腾超(丽江市博物院工会)

校对:董国华
二审:杨宏武 吉克木呷
终审:郭秀芬
投稿邮箱:932943119@qq.com
友情链接:人民网 | 中华全国总工会 | 中工网 | 云南省总工会 | 丽江政务网 | 丽江日报 |